呵呵,不争了。你说得很对,要想活,先要强。不说制粒机的问题了,无论你在哪个岗位,把你的岗位做到全集团第一吧!更有本事,做到全行业同岗位第一吧。然后,多带点徒弟,弄出个全行业第一的团队吧。就算不是第一,前几名也行。
要么,万一我们的工人比不过别人的工人,干部比不过别人的干部,营销比不过别人的营销,就真的没救了。(足球运动员不用知道球有多少个洞,但是要是战术也听不懂,跑位也不知道跑哪,体力体力没有,基本也是个废物吧——另外,2010年世界杯用球“普天同庆”因为太圆轨迹飘忽饱受诟病,今年的世界杯用球Brazuca特别把缝合线加深了0x5毫米,用于增加空气阻力,稳定球的飞行轨迹。这种类似于足球有多少个洞的事情,确实是知识型员工干的) 这种事情,与其等着哪个天才领导来当救世主,看得出你也胸怀壮志,就从你自己做起吧。加油,小哥。 |
你丫慢慢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家庭情况,社会情况,还有国情,你慢慢玩。
我早就说了,不是自己聪明,而是对方实在太笨! 前几年,我们挣了些钱,是因为我们企业厉害吗?不是的,是因为广西区内很多对手太差劲了。我们利润率有多微薄不用说吧。不过,这应该算幸运 从今年开始,什么情况,大家看到了。我们依然有时间,但是已经不多了 要在全国立足并占有一席之地,竞争对手会眼睁睁看着吗?(可怕的还不止这个,有机会讲一下行业颠覆,这个更要命) 怎么办?必须苦练武功--当然是管理、营销啦! 为什么?几个人打架,谁最可能赢?当然是力气大的,或者会武功的,或者武器最先进的。 什么?你什么都没有?那…… |
呵呵,既然是观点之争,爆粗口干什么?
知识型社会,不代表你就理所当然的是“知识型员工”了,两码事。 既然你自诩为知识型员工: 你自己画得出制粒机的图纸吗?能单独做改善吗?画一个能施工建设的工厂又如何? 你目前工作岗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怎么制定出来的?质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你八小时的工作怎么进行时间管理的,效率如何?你能快速的将自己工作经验复制吗? 不要前脚“德鲁克”,后脚就“你丫全家了”,掉链子。 今天是知识型社会,有人都可以画出导弹的结构图几千公里外打靶子了,可是,上面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你回答不出来,我回答不出来,客观的说今天我们大部分的同事也回答不出来。 这就叫现状——人类进入太空,不代表你就要拿宇航员的工资了,脚踏实地,让自己成为本岗位绝对靠谱的专业工作者。然后,再拿起你的德鲁克,才有说服力吧。要么,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
最后是建议
看书的时候,人容易有个习惯:发现有些话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就兴奋,认为是抓住了真理;不利于自己的利益,就认为是别人的特殊情况,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最典型的就是一边鼓吹高福利,一边反对绩效考核末位淘汰) 开句玩笑的话就是“左手拿着国际惯例,右手握着中国国情” 这是很不好的习惯,不利于我们真正去理解别人思想的基础、来龙去脉,也不利于我们客观的判断什么条件可以有什么行动,什么时候才是时机。只会背诵作者的只字片语不叫读书,只会拿着别人的鸡毛当令箭,更不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只有学以致用拼命的实践、并且,不畏困难不抱怨的实践,才是学习应有的态度。 话有点重,勿怪。 |
另外,中国现在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中国工人的产业化水平,真是难以启齿。
网上有一个美国的真人秀,叫《卧底老板》,你可以看看。里面的美国工人,哪怕是一个专门负责洗公园里马桶的,他带徒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标准是每个小时15个马桶,你需要掌握的几个动作是……”,而捡垃圾的工人第一句是告诉你“我们的标准是,每十分钟装满两袋垃圾”,我们公司不少人去过日本丰田,今天的丰田,车间里工人每走一步路都是0x5秒,因为,这样的走路幅度和生产线配合起来,是最省力气和有节奏感的。 这就是一百年来,泰勒科学管理基础上训练出来的“产业工人”——他们总结并科学的得到工作的标准,并且,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严格的执行标准,都是常识。(我觉得,客观的说,你口中所有的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职业素养上,甚至也许都比不过别人洗马桶的工人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企业的现在,和你说的“知识员工”时代,还远着呢,连“产业工人”时代,都没达到。 把我们自己看低一点,总结并科学的分析各项工作应有的标准和工作习惯,培养员工从“无拘无束的小农作业者”转变为“有严格纪律和标准”的产业工人,进而朝着知识型员工的方向发展。(没有职业素养作为保证的自由管理,就是胡搞) 我想,这才是企业中有能力者的努力方向把。共勉。 |
《管理的实践》是一本伟大的书。当然,我觉得要理解书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经过了中世纪长达一千年的漫长黑暗,文艺复兴时代被压抑的人性得到了井喷式的解放,随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又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至此以后,西方的社会权利最基本的元素就成为了“个人”,而连接人与人的,有,且只有“契约”。 这样的认识一直发展到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主大规模出现的时候,因为“契约自由”而资本主阶级又格外强势,所以西方的普通民众经历了百余年非常残酷的压榨——契约是自由的,你不干,你就走。这个过程积累了大量矛盾,但同时也积累了充分的社会财富,因此,新一轮反思就促使了西方用这些积累的财富来建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朝着福利制国家的方向发展。 所以,真实的西方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比如在美国,根本没有类似中国《劳动合同法》这样的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你的业绩达不到“双方约定”的绩效要求,你就得走人,哪怕你已经59岁了。所以你看在美国的公司动辄裁员几万人,企业和员工都觉得很正常;另一方面,如果你失业了或者没有能力工作了,政府、以及大量存在的民间组织和慈善机构,会负责解决你的后顾之忧,没企业什么事。 中国呢,80年代全是国企,那时的国企与其说是企业还不如说是“社区”,员工“生是企业人,死是企业鬼”,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朱总理时代发现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有竞争力,就强行的推动国企改制,把企业变成一个更纯粹的经济组织、而且随着1995年劳动法的出台,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的建立。(慢慢的,退休金也是国家给而不是企业给了) 很明显,今天我们还处在过渡期。经济上的过渡就体现在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经济体”(企业的雇佣自由被严格限制);而国家也没有那么多钱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全球最高的缴费比例和最低的退休金待遇);同时普通人也依然觉得,企业应当对自己承担比“合同约定”更多的责任——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严格的西方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是被普遍反感的。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国家、企业、个人,都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我觉得还是要乐观,我们也会有自己的道路:中国人的基本元素不是个人,而是群体,那我们就努力去创造一个稳定、互助、共享利益的群体:个人更有职业素养,企业更尊重私人空间。 |
泰勒所著《科学管理原理》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思想,通过动作分解、改善工具、重新组合工作,进而提高蓝领工人(工业社会占比最大的群体)的工作效率,实现社会物质极大的繁荣。
而现今,重复的重体力工作基本已被机械所取代。社会上占比最大的工作群体也转变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或者专业工作者,如何提高这部分员工的效率才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未来。当我看到的绝大部分管理者都是按照十几年前的方式,也就是管理体力劳动者的方式在工作时,很是无语。难道我们公司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还太少吗? 那么怎么做呢?德鲁克在五六十年前就讲过答案 我敢打赌,我公司至少5分之4以上管理人员没看过(或者看了根本没有用在工作中)德鲁克的任何一本著作。 这样来看,我们拿什么和花姐(陈春花)火拼呢?她可是有资格为德大师名著写序的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