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多数母亲都能做到: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吃饱,宁愿自己多吃苦多受罪,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能顺利成长,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这份胸怀,确实是伟大的。但却不能因此而说她并没有为自己着想。孩子能吃饱,能顺利成长,能生活幸福,其实也是一个母亲最大的精神满足,不管她意不意识到,她的这份精神需要都是本能存在的,她为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她精神上的需要。另外,孩子能顺利成长能生活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她本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所以,母亲的伟大和自私并不矛盾。
雷锋早已成为乐于助人做好事的化身。我们的现实中,确实不乏这样的人。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的,冒着生命危险救火救灾救人的,拾得巨款设法归还原主的,确实都有。有这些行为的人是否也是自私的呢?分析一下便知。这类行为主观上有几种可能:其一是助人为乐的信念使然。由于受教育或环境的影响,持各种信念的人都有,持助人为乐信念的人当然也是有的。既然是在助人中为自己找到乐,就不能说没有自私的成分。其二是“欲取之必先予之”。我帮他人本来就是图个他人也帮我。其三是放长线钓大鱼捞取某种资本以实现更大的人生目标。 一直以来被我们称为英雄的文天祥,坚决不屈服于蒙古人,明知会因此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难道他也是为了自己吗?回答是肯定的,他当然也是为了自己。孟子他老人家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作为孔孟的信徒,忠义即是他的最高信条,最大精神需要,既然早已向世人表明“留取丹心照汗青”,要他投降就是让他比死还难受。舍生取义对他来说是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在他意识里,“留取丹心照汗青”比投降更划算一些。 古今中外众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事例,要么是像文天祥一样出于信仰,考虑自己的精神需要;要么是为情势所迫,如一些战斗英雄,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是死,如是在前进中成了英雄;要么是加工拔高造出来的,如现在就有人揭露说几十年前的小英雄刘文学是造出来的,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造出来的英雄肯定会有。 |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或许有些人会反驳说:如果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雷锋华盛顿怎么解释呢,慈善行为怎么解释,良心与母爱又怎么解释?……
什么是自私?自私就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最小的付出为自己获得最大的受益。每人在自私索取的同时,又希望别人都是无私的,因为别人的无私直接或间接地使自己受益,意味着对自己私性的满足。 自私是人的本性,但表现出自私的人却是不受欢迎的。大家都不愿意与自私的人交朋友,因为对方的自私,往往导致对自己的利益的损害,不受欢迎意味着失去别人的喜爱,支持与合作,通常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实利的损失。因此,人们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为自己谋求私利,另一方面想方设法要使别人(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的利益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相信自己其实是无私的,仗义的,为他人着想的,这两点是左右人们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代表了人的基本属性,但很多人却不愿承认。因为承认人人自私,暗示着自己也是自私的,而自私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一个社会越是虚伪,承认人人自私或自己自私的人就越少。人们有意无意的都会将事情的本来面目隐藏起来,掩盖自己的动机,想方设法美化自己的行为。 一个孩子,当他还没有受到礼仪的熏陶时,是决不会像孔融那样让出大梨的,只要他喜欢吃。孔融让梨,是因为他已经懂得了人的需求是多样的,除了物质上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懂得了拐弯抹角为自己算计——少吃点以赢得大人们的赞誉和怜爱,更爽! 从孔融让梨的事例中,我们已经看出了两点:其一是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归结起来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类;其二是人为自己谋利的方式是多样性的,也可以归结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人们有时偏重于物质需要,有时偏重于精神需要,有时是赤裸裸摘取需要(直接方式),有时是拐弯抹角获取需要(间接方式)。 正因为人的需求和为自己谋利的方式都是多样性的,使得人的自私本性常常受到掩盖。很多时候,很多人事,好象是不能用自私来解释的,如上面说的孔融让梨,就被人们错误地拿来当成人性不自私的典型。再举些例子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