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投的第一家单位便是力源,最终选择的也是力源。很多同学都不喜欢我们这种生产类岗位,觉得太辛苦了,需要三班倒,工作环境差,待遇又不高。但就我看来,若想以后有更大发展,这些应该是我们年轻人需要所要经历的,只有正真从一线做起你才可能熟悉生产环节的每个细节,你才可能更深入明白员工的需求,你才可能制定更合理的生产规划,你才足以有信心说我对这行业熟悉……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希望大家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判断。力源,我既然我选择了,我就会为之而努力!我也相信会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大学生加入力源,为我们的目标而不断奋斗,相信未来的力源发展会越来越好! |
鬼谷子所言属实,他的言论中有我们想说但不敢说的真心话。他的诚实勇敢和正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集团的领导也应该透过这个窗口去实际核查看情况是否属实,真实的是不怕被检验的!
因为我扎根在生产一线,很了解漓源生产一线员工的心声。他一们大都是本地人(基本是文化低,没什么谋生技能。否则谁愿意来干这种活)辛辛苦苦地工作只为赚点钱回家养老婆和孩子,哪来的闲钱去买股啊,他们只期盼年底年终奖多分一点,过个开心年。 我到是挺可惜这些在车间的大学生的,他们的勇气和毅力让我很钦佩,假如是我的话,我肯定不会去干生产一线的!车间环境恶劣,粉尘多,搞不好还会被机器弄伤身体,其实待车间的哪个不会受伤,只是受伤了又能怎样?不干活怎么生活?我最怕的就是尘肺病和机器伤人事故了。很怕自己在车间待个3年之后得一身病! 希望有关领导多体恤我们,多些职业病防护劳保器材,多提高点工资! |
二、产权制度
力源基于自身国企改制的历史、办企业的理念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判断等因素,选择了由更多人持有掌控企业的股份分散的道路。这是力源产权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力源的很多行为习惯。除此之外,其他的基本企业治理结构跟一般企业没有太大差异。股份的运作简单介绍如下: 1、股份进入。可以在力源募集股份时或者通过每月的内部交易平台选择持有。募集股份时价格通常以净资产等价方式募集,平时的每月内部交易则是竞拍市场价格。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些股份平时也许只有1元一股(以前购买的时也是1元一股),但是不会有人购买。有的股份已经价格4元一股了,仍然有很多人会购买。但是企业章程有规定,企业中的任何一个人购买的股份不能超过一定限制(好像是5%),以防止企业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2、股份行权。主要是分红和投票两大权利。每年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出来后,董事会会提议分红额度(一般不分完,没有分完的就变成了资本公积,所以买的时候是1块一股,每年分一部分几年后累积一股有可能变成几块钱),通过后分红。同时,年底会通过公司内部办公平台公告各个公司的净资产率、分红率等等。董事会换届时,股东可以投票选举董事会。 3、股份退出。员工辞职,员工的股份需要退出。员工可以通过公司交易平台卖出,也可以由公司按净资产回购。如果员工辞职,但是又不卖出,那么这些股份不能享受分红权等权利,公司会支付相当于银行利率的利息。 |
鬼谷子,我不是很清楚你想了解这两个问题的具体什么内容,作为一个进入企业几年的同事来说,就我自己的理解尝试给你讲一讲,由于不清楚你的需求所以不一定是你想了解的内容。
一、收入分配。 一个企业的收入分配通常会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劳动所得,二是资本所得,这你肯定明白。 1、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包括我们农牧行业,在充分竞争的行业(全国1万多家饲料厂),在劳动所得即工资待遇上的分配,无论是企业之间还是企业之内,应该讲都是不得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因为如果力源的整体工资待遇显著低于行业均值那么首先很多人就根本不会到力源来,同样如果力源企业内某个岗位工资显著低于行业水平或者岗位之间相对不合理就会导致力源企业本身的内部调整。所以,在劳动收入上,力源整体上首先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但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力源充分强调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基因,领导干部和基层员工的劳动收入差距是少于大多数同行企业的,但趋势上我感觉可能还会拉大一下(所以力源既赞同长尾效应,也赞同二八法则)。另外,力源的非市场人员的劳动收入上也有个特点,就是年终奖占总劳动收入的占比相对大多数同行高一些。 2、至于资本所得,也就是股份分红收入,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范围内在大部分行业大部分企业都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实际上中国现在的上市规则都是企业上市前股东不能超过200人)。分红收入相对可以被多得多的人拥有或者有机会拥有的企业很少,广东的温氏和华为是典型代表。力源的股东2012年底力源的2700多人中有1600多人拥有股份收入,最大股东股份2%-3%。由于是股份分红收入,就是可能赚钱也可能赔钱(包括力源大多数是赚钱的,但有几个地方的投资是失败的,当然那里也就没有了分红)。股份收入不是市场竞争的,可能获利可能不获利,是否投资取决于自身对企业前景的判断。现实中,无非是大多数人选择投资在高成长性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