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用立场分析来看看这个事情的本质,刚好来研讨研讨,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可以更好。
站在企业的立场: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判断这种需求必须被满足,否则将影响所有人的饭碗。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必须得变,这是主要矛盾。 站在主管的角度:他是承上启下的角色,公司领导的决定,要在他这里被解读为员工的行动。这时候,以事做成为中心的人可能雷厉风行,但是很可能疏于关照下属的感受;有的主管以人为中心,关照下属对于转变的不适应,但很可能太过护着下属以至于事情推动总是拖拖拉拉。怎么在事和人中间找到平衡,就是对干部水平的考验。 站在员工的角度:从小了说,员工觉得,我和公司签合同的时候你又没说要做这个事,现在你要我做个自己没做过的事,我觉得不适应、不想干,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另一方面,往大了说,员工其实也知道:归根结底,如果企业要这个岗位做的事变了,但我长期适应不了,或者由于工作流程变化自己这里长期不饱和,那公司从成本的角度,肯定也要换人或者换成机器,不符合自己的长期利益。 这时候,企业-主管-员工 之间,用对立的思维看,是怎样?用合作的思维应该怎样看? 用对立的思维,就是一层压一层:企业说:“叫你安排个工作你都安排不下去,当什么主管,别干了”,主管就对员工说:“员工就是要执行,很难学吗?爱干不干,不干有的是人干”。——这样的做法,要我来说,是偏离企业文化的倡导的。 用合作的思维,那就应该是抱团面对问题,迎接改变,那么我们定义问题就不是“要某某开车,他不开,我们做了工作还不开,怎么办?”,而是“我们现在需要有人开车全场消毒,而原有岗位员工还没具备这个技能,我们怎么一起做好这个消毒工作的安排?怎么一起适应岗位要求的变化?”这时候,多几个商量一下又何妨? 如果原有岗位的员工愿意学习,但需要一点时间,能不能初期谁去临时顶上去过渡一段时间?如果员工确实很抵触,不愿意学,那有没有人愿意做这个事的,调整一下岗位?实在这个员工不能胜任的,大家好聚好散,合理合法的好聚好散,也未尝不可。但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合作精神的框架下,大家一起去商定的。 如果觉得,合作太难了,我不愿意和员工合作,或者反过来,我就是不愿意和领导、和企业合作,只能说,这样的心态,就必然变成各走各路,不能成为力源的同路人。 |
很多时候,领导搞些奇奇怪怪的事情,逼着下属去做,其根源都是来自于领导自身的安全感缺失。
领导随口说的某件小事,有员工觉得没必要,或是不想做,不成熟的领导就会觉得很没安全感——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会因此焦虑,然后各种方法去为难下属,直到下属服从。 这时候他会稍微安心一些,觉得自己是在「做管理」,事情总算被摆平了 甚至水平一般的领导,还会欣慰自己的「驭人之术」很管用 当然了,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看来,这一切毫无意义,甚至有些荒唐 成熟的管理者则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他们知道,想让下属追随、服从,最关键的核心,并不是什么上司的权威、什么荒诞的管理手段 下属之所以愿意服从,是因为成熟的领导者,始终在做出正确的决定。 所以一个好的上司,他一定是时时刻刻关注业务,干实事的,所有的管理手段,都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为了业务的增长。 一个成熟的上司,他永远不会空谈人员管理,因为这没有意义。 他永远关注的是如何打胜仗,为了打胜仗我们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因为他们能清楚的认识到一个本质问题: 人们真正追随的是胜利,而不是某个人。 如果不能带来胜利,人们就不会再追随。这是用任何手段,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似乎是上级高高在上。 但实际上,上下级之间隐藏的契约是,下属通过让渡一部分权力,来支持上司带领他们走向胜利(升职加薪能力增加),上司想要享受更大的权力,就必须不断地带领下属取得胜利。 如果上司失败了,下属认定这个上司不再有能力带给他们好处时,下属就会选择跳槽或是混日子。 权威并不来自于下属无条件的服从,那看起来很能满足权欲,但它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做正确的事情,打胜仗,带给下属好处,才是赢得人们的热爱与追随唯一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下属,而是自己不成熟的人格、肤浅的学识、匮乏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