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的幸福感,也就不一样
第一类人,幸福感来自己和别人比。大家都在底下,自己多得一点,就开心;谁比自己得多了,就难受。如果别人要付出才得到,自己不用付出就得到了,那简直就是幸运!不占便宜等于吃亏;自己得了好处不炫耀证明自己比别人好,简直等于白得好处。 第二类人,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内在。不懂的今天搞懂了,开心;之前不会做的,现在做出来了,开心。有自己的爱好,关注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生活。 第三类人,幸福感来自于有意义的人群和有意义的事。他知道,要做有意义的事,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自己也才有更多的精神和物质回报;他也知道,大多数事情,自己一个人都做不完,还得拢着一群人来做,所以他也乐意去找到这些人。至于还有些人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做的事,随便他们吧,大家不是一个世界的。 应该来说,可能每个具体的人,都是这三类人的综合,就看看比重。第三类比重大一点的,他现在穷,以后也会越来越好;第一类比重大的,现在他富,以后也会越来越萎缩。 认知决定命运,没有人能守住超过自己认知的财富 |
人的分层,最后是认识的分层。
人群中的底层,认知中,最在意“公平”,即“别人怎么对自己”:因为他适应的能力有限,选择有限,他拥有的大部分东西,都依赖于“别人给他”,所以他最纠结的问题是——凭什么给他多一些,给我少;凭什么是他,不是我。反过来,他们最喜欢做的,就是死死的捍卫自己已经得到的、捍卫自己的安全区:“这是我的,凭什么给你” 人群中的中间层,认知中,最在意的是“自己怎么对自己”: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有我的做人原则和能力,有自己的市场价格,任何人,我们合作三个月,你都知道我值多少钱,我能干什么事,你也就知道你愿意为我付费多少。至于你给别人多少钱,与我何干。 人群中的顶层,认知中,最在意的是“自己怎么对别人”,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怎么做客户才会满意、愿意付费啊;我怎么样,才能让更多人离不开我,觉得我有价值啊。离不开他的人多了,他自己就值钱。 俗话说,钱有四条腿,人有两条腿。人追钱,追不上;钱追人,不想富,都要富。钱凭什么要追着你??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无人问,如果有空抱怨青领的收入比自己干了好几年还高,不如先想想,企业又不是傻的,企业为啥愿意为“还没有做出贡献的他们”付更高的价格?买的是啥?如果花了钱反而亏了,企业会愿意继续付高价?然后再想想,你自称老员工,为啥跟你入职司龄一样长的人,为什么有人比你值钱?值钱的,仅仅是“老”字吗? |
搞绝对平均主义?摘选毛选再读读吧
关于绝对平均主义 红军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有一个时期发展得很厉害。例如:发给伤兵用费,反对分伤轻伤重,要求平均发给。官长骑马,不认为是工作需要,而认为是不平等制度。分物品要求极端平均,不愿意有特别情形的部分多分去一点。背米不问大人小孩体强体弱,要平均背。住房子要分得一样平,司令部住了一间大点的房子也要骂起来。派勤务要派得一样平,稍微多做一点就不肯。甚至在一副担架两个伤兵的情况,宁愿大家抬不成,不愿把一个人抬了去。这些都证明红军官兵中的绝对平均主义还很严重。 绝对平均主义的来源,和政治上的极端民主化一样,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不过一则见之于政治生活方面,一则见之于物质生活方面罢了。 纠正的方法:应指出绝对平均主义不但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红军人员的物质分配,应该做到大体上的平均,例如官兵薪饷平等,因为这是现时斗争环境所需要的。但是必须反对不问一切理由的绝对平均主义,因为这不是斗争的需要,适得其反,是于斗争有妨碍的。 |